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脂膜炎有什么表现有哪些分型和特点 [复制链接]

1#

原发性脂膜炎包括结节性脂膜炎、皮下脂质肉芽肿病、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寒冷性脂膜炎。前两种脂膜炎的病因目前还没有搞清楚,科学家们认为可能与免疫因素或脂肪代谢障碍相关,而后两种脂膜炎分别与使用大剂量激素和寒冷有关。有原发性脂膜炎,自然就有继发性,也就是说,脂膜炎完全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各种感染和血管炎等。

结节性脂膜炎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顾名思义,皮肤型脂膜炎病变只侵犯皮下脂肪组织,而不累及内脏,临床上以皮下结节为特征,皮下结节大小不等,在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群出现,呈对称分布,好发于股部与小腿,亦可累及上臂,偶见于躯干和面部。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这是由于脂肪萎缩,纤维化而残留的萎缩性疤痕。而系统型脂膜炎除了具有皮肤型表现外,还有内脏受累,包括肝、小肠、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脂肪组织、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肾和肾上腺等,累及相关器官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多数较严重。

其中,有一种亚型叫做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又称韦伯-克里斯琴二氏病。这种亚型在年由Pfeifer首先描述,年Weber进一步描述它具有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特征,到年Christian强调了发热的表现,年Brill提出本病的全称病名。国内于年首先报告。这是一种原发性小叶性脂膜炎,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患者以女性居多。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压痛的皮下结节,直径约2到3cm,见于躯干及四肢,更多见于下肢。结节经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消退,但不时又有新结节单个或成批出现。成批出现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及关节酸痛。这种亚型一般没有内脏的损伤,预后良好。

总体来说,脂膜炎好发于女性,约占患者总人数的四分之三,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但以30~50岁为最多见,以反复发作与成批出现的皮下结节为特征,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常伴发热、关节痛与肌痛等全身症状,当病变侵犯内脏脂肪组织,视受累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症状。内脏广泛受累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或并发感染。

为了诊断这一疾病,医生主要会根据相应的临床特征作出诊断,但是因为很多症状没有特异性,而且脂膜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候医生想要明确诊断确实很困难,所以,如果您出现类似的症状去就诊时,医生建议您做个“活检”的话,千万不要拒绝哦。

(本文医院风湿科医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