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好的办法 http://m.39.net/pf/a_4784120.html导读
医脉神经每周五个工作日都有雷打不动的早餐病例学习,每天3个短小精悍的小case,每天掌握3个知识点。每个群的群主轮流提供早餐病例,感谢各位群主及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也感谢参与讨论的众多群友。大家思想的碰撞,产生了无数的智慧火花,常在群里逛逛,每天都有新的收获。上周的精彩晨读病例摘选如下。
晨读总结:卢志杰
校审:王津存,申永国*波涛
晨读整理团队:梁新明,李芳,姜映维,王赏、李惠明,孟庆贵、李张霞、许丹丹、解洪荣、谭小林、刘礼泉、郭阳等
病例1
51岁女性,乳腺癌,环磷酰胺和表柔比星化疗,11月8日出院,10号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10月11日核磁如下:
3天后复查:
核磁只给了DWI序列,复查对比可见,双侧颞叶、岛叶、额叶皮层广泛、对称高信号,所谓皮层“花边征”。
诊断:高氨血症。
主要诊断要点:
1.对称性双侧皮质受损,弥散受限、T2及FLAIR信号增高,特别是在岛叶和扣带回皮质,而在中央沟旁顶叶皮层、枕叶中央皮质及基底节区往往不受累。
2.严重的损伤往往可影响上述相对不受累的区域,甚至基底节区、丘脑、皮质下白质及脑干也会受累。
3.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在治疗后往往是可逆的,根据疾病的严重性及高氨血症的持续时间而有所不同。
4.病因:
有群友把皮层花边征的鉴别诊断总结了一句顺口溜:“低糖高氨上吊死,疯牛脑炎偏头痛”。低糖:低血糖脑病;高氨:高氨血症;上吊:自缢;死:猝死、心跳骤停、缺血缺氧性脑病;疯牛:克雅氏病;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再加上癫痫持续状态及MELAS,涵盖了绝大多数DWI皮层“花边征”高信号鉴别。
病例2
一位35岁男性,表现为进行性嗅觉缺失,无其他主诉或发现。
影像可见:MRI的Flair像(A,B)显示额叶下前内侧广泛的血管性水肿,T1像(C)显示双侧额叶软脑膜和实质增强。治疗后7个月(D,E)分别显示血管源性水肿和增强的消退。
诊断:神经结节病。
神经结节病(neurosarcoidosis)磁共振脑表现为广泛的双额叶水肿和强化(图A-C)。
回顾过去,7年前,他有一个颈部肿块和肉芽肿活检,但从未接受过治疗结节病。
口服泼尼松和甲氨蝶呤后,临床症状和MRI异常(图,D和E)有所改善,并被诊断为可能的神经结节病。
神经结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嗅觉缺失的病因,但需要作为一种不同的考虑因素。结节病中的嗅觉缺失是由鼻阻塞或嗅上皮、球或束的神经结节病引起的。
这个病例提示我们:一是嗅觉减退要注意颅内、额底病变;二是嗅觉减退可以作为神经结节病的首发症状。
?Whipple病、纹状体手、神经结节病、脱髓鞘假瘤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实战病例
病例来源:Neurology,;91:-
病例3
一位70岁的女性在12周内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穿衣困难、尿失禁和步态共济失调。检查显示全身性双侧对称性齿轮样肌张力增高,步态共济失调,无肢体辨距不良,下颌反射增强,嗜睡。上肢可见不连续的、多灶的、远端优势的肌阵挛,活动增强,对触摸或惊吓不敏感。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为6/27。
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脑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对称、融合的T2高强度(图a)。梯度回波图像(图b)显示双侧小脑裂和脑沟的显著静脉(低强度,曲线信号;*色箭头)。未发现实质性血肿或静脉窦血栓形成。脑CT显示弥漫性脑水肿,脑沟消失,额角受压。
术后CT扫描显示额角正常,外侧裂开放,皮质沟(d)显示良好。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在脑血管造影上得到证实。在上矢状窦、右横窦、皮质浅静脉和深静脉系统可见明显的静脉窦逆行引流。
病人行栓塞术后认知功能改善(6~14/27),嗜睡和肌阵挛完全消失。
DAVF患者的痴呆可归因于静脉高压,导致白质改变和静脉高压性脑病。
病例来源:NeurologyIndia,;65:-
病例4
24岁男性,主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清4.5小时。
查体:BP:/85mmHg,神清,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上肢近端肌力II级远端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III级,左侧面部及偏身痛觉减退,左下肢病理征可引出,右下肢未引出病理征。NIHSS评分:11分。
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阳性。血免疫相关检查及血沉无异常。
影像可见:右侧侧脑室旁卵圆形DWI高信号,血管可见(左?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以远长节段狭窄(红色箭头),远端血管分支稀疏。对侧M2段亦僵直毛糙,远端分支断续不清。提示颅内血管存在广泛病变。
诊断:HIV相关卒中
有研究提示合并AIDS的脑血管病的患者大多数为青年男性(<45岁),小动脉闭塞型腔隙性脑梗死最多见。新发病灶以基底节、额顶叶较为多见。常见合并症依次为梅*、病*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周围神经病变等。在HIV患者中缺血性卒中较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研究均表明HIV感染增加了卒中风险,其人群归因分数PAF为15%。艾滋病是青年卒中(<45岁)的主要危险因素。CD4细胞减低是HIV相关卒中主要风险之一。
HIV感染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导致卒中:机会性感染(梅*、隐球菌等),血管病变,心源性栓塞和凝血功能障碍等。HIV感染直接或间接导致脑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狭窄、动脉瘤形成、血管炎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少HIV感染患者非钙化斑块体积,从而减少动脉斑块硬化风险,但HIV感染相关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并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证明他汀药物可以减少临床事件。
此例合并了梅*感染,本身梅*可以导致血管炎,进而发生卒中。所以有老师问到是否能排除梅*导致的血管炎,笔者认为是排除不了的。
随着生存期的延长,HIV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增多且混杂,往往难以绝对区分病因。有作者综述了HIV相关卒中的病理、病因、流行病学,下图例举了HIV相关疾病导致卒中的诊断标准,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参考一下。
参考文献:HandbClinNeurol.;:-.
病例5
51岁,男性,主诉: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左上肢活动不灵5天葡萄糖7.2mmol/L。
影像质量虽然过分真实,仍然可以读到以下信息:双侧颞、顶、枕叶皮层及皮质下DWI高信号,长T1长T2信号,右侧病灶轻度肿胀。左侧皮层萎缩明显,提示病灶新旧不一,反复发作。
诊断: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
血气分析:PH:7.43,PO2:mmol/LPCO2:31mmol/LHCO.6mmo/L乳酸5.2mmol/L
病例讨论:
MELAS也是晨读中的常客,这次也没能难到大家。这一例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