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XXX,男,69岁,
主因“双足溃疡伴四肢麻木、乏力3月”入院。
患者入院3个月前出现双足痒,伴足背皮疹,呈红色斑片状,压之不褪色,伴皮肤肿胀,无水疱,3-4天后皮疹处出现破溃,并逐渐出现双手指尖麻木。2月前至**医院就诊,给予营养神经治疗,患者双足溃疡好转,但仍有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持物困难。患者发病以来食欲食量较差,近2月来减轻7.5公斤,二便正常。
既往史
/p>
过敏性鼻炎病史,对头孢、磺胺过敏史,否认*物接触史。吸烟40余年,每日4-6两白酒,否认吸烟史及其他不良嗜好。
个人史、家族史:
职业:退休职员;否认吸烟史;饮酒史40年,2两白酒/天;家族史无特殊:否认类似病史,子女均体健。否认特殊物质接触史。
入院查体:
BP:/70mmHg。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双小腿、足背部、足底可见散在皮肤溃疡、斑片状红色皮疹,表面已结痂。神经系统主要阳性体征: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右上肢远端肌力5-级,左上肢远端4+级,双下肢近端肌力5-级,跖曲、背屈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减低,四肢腱反射消失,四肢末端呈长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双侧病理征阴性。
外院检查:
血常规:WBC11.17×10^9/L,RBC3.70×10^12/L,血红蛋白97.0g/L,N23.9%,L19.7%,EOS50.6%;ESR80mm/1h;
肿标:CA19-.04U/ml,余阴性。
颈椎核磁:C3-7椎间盘略膨出,C2-7后纵韧带增厚钙化,C4-7*韧带肥厚,C3-7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
腰椎核磁:腰椎退变伴失稳,L3椎体内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考虑椎体血管瘤。L3-S1椎间盘膨出。
入院后检查:
血常规见表1
ESR:87mm/1h
甲功:F-T41.37ng/dl,余正常。
风湿免疫:P-ANCA阳性,髓过氧化物酶阳性(83),ANA及ANA谱大致正常。
腰穿:压力80mmH2O,脑脊液无色透明。
CSF常规:白细胞数0.×10^9/L,单核细胞33.30%,多核细胞66.70%。
生化:CSF糖定量2.6mmol/L,氯化物.90mmol/L,总蛋白定量0.26g/L。脑脊液革兰氏染色、墨汁染色及抗酸染色阴性。血+脑脊液HU-RI-YO正常;脑脊液MBP3.61mmol/L(≦0.55mmol/L);血+脑脊液GM1抗体阴性;血+脑脊液OB弱阳性;脑脊液脱落细胞未见异常。
头部MRI: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老年性脑改变。
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PET-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肌电图:所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双正中神经、双尺神经、双胫神经、双腓总神经波幅不同程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所检感觉神经:双正中神经、双腓肠神经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双腓肠神经潜伏期延长;所检F波:未引出确切波形(双胫神经波幅明显降低)。所检H反射:刺激右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延长。
讨论及文献回顾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es,EGPA)是年由病理学家Churg和Strauss在首先报道,而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又由于强调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症状,而被称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年在InternationalChapelHillConsensusConference将Churg-Strauss综合征更名为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以哮喘、血管外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发神经病变和系统血管炎为特征的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0.7~14)/百万,每年新增病例为(0.11~2.66)/百万,本病发病年龄在7~74岁,但多见于38~54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家族聚集性及种族倾向[2]。临床表现分为3期:
3期: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如发热,消瘦,乏力,关节痛等,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管炎进展程度无明显关系。3.1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50~70%,多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炎,其中腓神经受累最常见,也可见于腘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后神经等。常表现为肌无力、肢体麻木、疼痛、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可通过肌电图、肌肉组织活检协助诊断。累及颅神经时,可表现为视力或听力受损、眼球运动障碍、面瘫等,少数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致意识错乱、昏迷、脑血栓形成等,当出现新发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常致患者死亡。3.2肾脏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等。通常病情较轻,肾功能衰竭少见。3.3皮肤病变:有时为本病的首发症状,约50%~70%的患者可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出血性皮疹)、皮肤或皮下结节,其中皮下结节为EGPA特征性表现,于结节处活检可见血管外嗜酸粒细胞浸润、血管炎、肉芽肿形成等病理改变。
EGPA的诊断标准: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ACR)制定了临床诊断标准:(1)哮喘;(2)外周嗜酸粒细胞分类计数10%,1.5×/L或/ul;(3)单发或多发性神经病;(4)副鼻窦病变;(5)X线显示肺内游走性浸润影;(6)组织活检证实有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只要符合其中4条即可诊断[3]。
年欧洲专家关于EGPA的推荐及管理建议[4]:
EGPA的预后与受累器官直接相关。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可以通过法国血管炎研究组织(Frenchvasculitisstudvgroup)的5因素评分标准(five-factorscore,FFS)来判断[5],以下5项中如果存在1项即计1分:①蛋白尿1g/d;②消化道受累;③肾功能不全,肌酐mg/L;④心肌病;⑤中枢神经系统受。当FFS=0,可单用GCS治疗;FFS≥1,可使用GCS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当FFS=0时,5年病死率为12%;FFS=1时,5年病死率为26%;而FFSI≥2时,5年病死率则高达46%。首位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其次是肾功能衰竭。哮喘频繁发作及全身血管炎进展迅速者预后不佳。
糖皮质激素是EGPA的基础用药,剂量一般为1~2mg/kg/d,90%以上可获得缓解,但部分患者在治疗第1年复发。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重症患者可给予GCS冲击、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并联合环磷酰胺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急性肾炎或肺泡出血的患者,推荐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利妥昔单抗、IFN-a,TNF-a拮抗剂,但其疗效目前尚存在争议,临床未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JennetteJC,FalkIU,BaconPA,eta1.revisedInternationalChapelHillConsensus
ConferenceNomenclatureofVasculitides.ArthritisRheum,,65(1):1-11.
MahrA,GuillevinL,PoissonnetM,AyméS.Prevalencesofpolyarteritisnodosa,microscopicpolyangiitis,Wegener‘sgranulomatosis,andChurg–StrausssyndromeinaFrenchurbanmultiethnicpopulationin:acapture–recaptureestimate.ArthritisRheum.;51(1):92-9.
MasiAT,HunderGG,LieJT,eta1.The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criteriafortheclassificationofChurg-strausssyndmme(allergicgranulomatosisandangiitis).ArthritisRheum.;33(8):4-.
MatthieuGroh,ChristianPagnoux,ChiaraBaldini,etal.Eosinophilic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Churg-Strauss)(EGPA)ConsensusTaskForc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