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躯体疾病查不出明确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器质性的病变?
千万别忽视,这些疾病很可能创伤在心里!
”心身疾病“是怎么来的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理论认为,人的很多疾病都是生物因素导致的,就是可以找到客观的病因。例如细菌导致肺炎,结核杆菌导致结核病。
但随着人们对疾病更加深入的认识,医生们发现有很多疾病是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如传统意义上的躯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不是单一因素治病,很多研究发现,这些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影响。
基于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的局限性和人们对社会心理的重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诞生了,即“心身医学。
随着“心身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又一个概念被提出来,
即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你了解多少
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正如心身医学模型在理解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时所谈到的,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协调发展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会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
所以,如果某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持续时间太久,就必然引发人体某些器官功能的紊乱,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器质上的变化。
一般来讲心身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由于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
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
在医学实践上,心身疾病在所有临床病例中的比例约为25%~35%,在循环系统疾病中的比例最高超过了50%。
另外女性心身疾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高于农村,高度紧张职业者高于一般职业者。
科学技术越发达,生活节奏越快,生活事件越多,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就越高。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支气管哮喘
患者的躯体素质具有敏感、易受暗示的特征,社会心理因素有较大的影响。
01
发作原因
具有这种哮喘素质的人,可因炎症、过度劳累、吸入致敏原、或在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哮喘发作。
02
途径
每次发作后,可能又以条件反射的方式固定下来,在遭遇同样情境时,即再度发作。患者在发作时的情绪反应,可影响病情的变化,主要途径可能有两条:
(1)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迷走神经直接引起支气管痉挛及阻塞;
(2)通过改变免疫或内分泌功能,间接地影响支气管的生理功能,两方面可相互作用而加重发作。
在儿童中,若父母对患儿的哮喘行为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