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案说医禤国维皮肤解毒汤化裁治疗嗜酸 [复制链接]

1#

▲禤国维第二届国医大师,医院皮肤科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当代中医皮肤病学大家,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首届“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评选中,中医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有“皮肤圣手”之称,蜚声海内外,其高尚医德赢得社会普遍赞誉,成为卫生行业医德楷模,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师德标兵”等称号。

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张某,女,时年28岁。初诊时间:年3月26日。

因全身皮肤多形皮损伴痒1年来诊。患者于1年前无诱因下全身出现红斑水疱伴瘙痒渗液水肿,双下肢最明显,遂至多次至当地中医门诊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经常反复,遂至外院行皮肤活检结果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予口服激素治疗。服药可控制病情,但停药反复,遂到我院寻求中医中药治疗。刻下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全身出现红斑水疱伴瘙痒渗液水肿,双下肢最明显,伴少许疼痛,下午加重,口苦口干,纳可眠差,二便正常。舌红,苔*腻,脉滑数。专科检查:全身散在红斑水疱,渗液,肿胀,以双下肢明显。

理化检查:外院皮肤活检均提示符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中医诊断:湿疮(风湿热困)西医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治则治法:疏风清热,利湿止痒

中药处方:皮肤解*汤加减

元胡15g,莪术10g,红条紫草15g,土茯苓20g,丹皮15g,徐长卿15g,防风15g,苏叶15g,苦参15g,甘草10g,生地15g,白癣皮15g,地龙干15g,地肤子15g,川萆薢15g,苦参15g,柴胡15g。

其他治疗:咪唑斯汀片、利湿止痒片口服。

二诊:年4月9日患者神清,精神可,躯干红斑水疱较前好转,无新发,伴瘙痒,渗液减少,水肿减轻,双下肢仍较肿,皮损无明显疼痛,渗液下午加重,口苦口干,纳可眠差,二便正常。舌红,苔*腻,脉滑数。

刻下仍有湿热蕴*之象,上方去地龙干、柴胡,加*芩、蒲公英15g以清热燥湿解*。

三诊:年4月29日患者神清,精神可,躯干旧红斑水疱有反复,无新发,伴瘙痒,渗液,水肿减轻,双下肢仍较重,皮损无明显疼痛,旧皮损时有反复,口苦口干,纳可眠差,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湿热渐化,拟健脾除湿,清热解*为法。

调整处方:太子参15g,茯苓20g,白术15g,淮山15g,薏米20g,防风15g,苦参15g,甘草10g,地龙干15g,白癣皮15g,芦根15g,白茅根15g,川萆薢15g,绵茵陈15g,金银花15g,元胡15g。

四诊:年5月7日患者神清,精神可,躯干红斑水疱较前好转,渗液、水肿减轻,仍以双下肢为重,口苦口干减轻,纳可,眠差,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滑。

效不更方,守方续服。

五诊:年6月8日患者神清,精神可,躯干红斑水疱较前好转,无新发,无渗液、水肿,部分遗留色素沉着斑,口苦口干好转,纳可,眠好转,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细。

口干口苦好转,湿热渐去,上方去芦根、白茅根、川萆薢、绵茵陈、金银花、元胡,患者长时间服药,酌加芡实、生地以健脾养阴,佛手、竹茹疏肝和胃。

本病可属于湿疮范围,该病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将养失调,致风湿热诸邪搏结于皮肤所致。患者全身散在红斑,瘙痒,渗液肿胀,*色痂风湿热困的表现,舌红苔*腻滑数亦为风湿热困之证。证属风湿热困。经祛风清热利湿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湿热之邪未退,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减少祛风之柴胡,地龙干,加用蒲公英、*芩以加重清热利湿解*之功。

患者治疗后热相逐渐消退,但湿邪仍较重,治疗上调整方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加强健脾利湿之力。

(本案编写:裴悦刘炽*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