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年内,先后诊断出2种风湿病,却是1种少 [复制链接]

1#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jiankang/
                            

原创金迪王玉伟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收录于话题#风榜定案49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猜中了开头,缺想不到结尾…...

前情提要

中年女性患者,先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咳嗽、咯血以及呼吸衰竭,诊断为风湿免疫病,治疗后病情尚稳定,却不幸又出现了新的器官损害——血尿和蛋白尿,复查结果颠覆既往诊断。如果用一个疾病解释,你能猜到答案吗?

病例简介

患者为48岁女性,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于消化内科门诊,并在6个月内无意间体重下降4.5kg。患者否认头痛、流鼻涕、咳嗽、胸痛、关节痛以及皮疹等表现。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无特殊。

患者目前服用药物有左甲状腺素50μg/天,接受了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EGD),发现胃底有一个1.4cm的孤立性溃疡。溃疡活检提示慢性活动胃炎伴有淋巴细胞聚集,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伴有多核巨细胞(见图1)。细菌、病毒及真菌的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肿瘤的迹象。

图1.胃溃疡活检显示慢性胃炎伴淋巴聚集,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伴多核巨细胞

于是,患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经验性治疗。

2个月后,患者因“咳嗽、胸痛和咯血”急诊就诊。胸部CT示2个坏死性肿块(见图2):一个位于右上叶,伴有空洞病变,另一个位于纵膈。患者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完善支气管活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

图2.胸部CT提示坏死性肿块

右上叶经支气管活检提示:支气管黏膜有急性、慢性炎症以及黏膜下小脓肿。

肺实质未见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活检没有发现肺部恶性肿瘤。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无肺出血,未发现真菌、肺孢子虫或病毒包涵体,细菌、真菌和分枝杆菌培养均为阴性。感染性疾病检查显示组织胞浆菌病血清抗体阳性。

门诊医师怀疑组织胞浆菌病,予以口服伊曲康唑治疗。但是,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病情并未得到控制。

之后,患者因“高热和咯血”再次来急诊,入院后开始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

住院期间,患者又出现了上腹部不适。腹部CT显示之前发现的胃溃疡病变周围模糊,胃和胰附近有积液。再次行EGD提示溃疡进一步发展,可见渗出液和坏死碎片。活检结果仍提示慢性活动性胃炎。

入院1周后,患者出现严重呼吸急促和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插管和机械通气。患者还出现了双膝关节痛和斑丘样瘙痒性皮损。

胸部CT提示右上叶空洞病变恶化并伴有胸腔积液。病变皮肤活检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于是,患者完善免疫学检测,ANA呈低滴度阳性(1:40,均一型)。特异性抗体如抗dsDNA抗体、抗Smith抗体、抗SSA和SSB抗体均为阴性。补体C3、C4均在正常范围内。C反应蛋白:86mg/dl(正常<0.5mg/dl)。C-ANCA阳性,PR3:7.21(正常为0.8~1.19AU/ml)。抗MPO抗体阴性。

结合目前资料,患者诊断为韦格纳肉芽肿(GPA)。治疗上予以甲泼尼龙1g/天冲击治疗,连续3天,环磷酰胺mg/m2静脉滴注。住院期间,患者接受磺胺甲唑-甲氧苄啶治疗尿路感染。患者病情逐渐好转,2周后拔管出院。

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复查抗PR3滴度为3.6AU/ml。复查CT显示肺部肿块几乎完全消失(见图3),随访EGD显示溃疡基本愈合。

图3.出院后复查胸部CT

出院后6个月内,患者口服泼尼松1mg/kg/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mg/m2,泼尼松剂量逐渐减少至10mg/天,复查PR3抗体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之后,患者开始服用甲氨蝶呤15mg/周,作为GPA的维持治疗。

患者服用甲氨蝶呤6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同一部位的坏死病变复发。ANCA(PR-3)抗体水平为2.8AU/ml。但是,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再次接受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呈阴性,未发现任何感染或恶性肿瘤的迹象。

患者被诊断为GPA复发,每周使用利妥昔单抗mg/m2,连续4周,然后开始服用硫唑嘌呤进行维持治疗。门诊密切随访,每6个月复查一次胸部CT,发现肺部病变消退。

大约在患者最初发病的2年后,肺部病变基本缓解。

此后,患者终于平稳的度过了1年。然而,就在一次常规的门诊随访中,患者又被发现新的病变——血尿、蛋白尿。

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复查免疫学指标,抗ANA抗体:(正常<au/ml),抗dsDNA抗体:(正常<au/ml),抗Smith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均在正常范围内。补体C3、C4水平及C反应蛋白正常。病毒性肝炎筛查和冷球蛋白筛查均为阴性。ANCA、抗PR3、抗MPO抗体均为阴性。

患者原以为“用硫唑嘌呤治疗失败”、“GPA又复发了”,结果证明并非如此。患者目前没有其他症状,复查ANCA滴度为阴性。事实上,GPA处于缓解期,而且有必要进一步追查引起肾脏病变的其他原因。

再看抗体谱,让人不得不怀疑:患者出现蛋白尿,莫非是新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肾脏受累?

于是,患者被转诊至肾脏内科,并接受了肾活检。

肾活检示:光镜下可见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见图4)。未见细胞新月体、假新月体、急性坏死性病变或血管炎。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弥漫的颗粒状免疫球蛋白沿基底膜分布。免疫组化检测IgG、C3阳性。刚果红染色检测淀粉样变性为阴性。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和抗凝血酶敏感蛋白(THSD7A)抗体染色均为阴性。

图4.肾活检

考虑到抗核抗体阳性和dsDNA抗体阳性,肾活检诊断符合继发性膜性(V型)狼疮性肾炎。

最终,患者被诊断为SLE/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重叠综合征并V型膜性狼疮肾病。

患者拒绝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麦考酚酯治疗狼疮性肾炎,她开始服用赖诺普利,硫唑嘌呤被慢慢减少并停用,因为患者已完成3年的GPA治疗。

后期随访中,CT提示肺结节增大,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考虑GPA有轻微复发。复查ANCA(PR-3)抗体滴度为1.7AU/ml。因此,患者再次接受利妥昔单抗mg/m2治疗。6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肿块消退,尿常规及尿蛋白检测均正常。

患者没有任何症状,终于恢复正常的生活。

此案件也到此告一段落了~

纵观此案列的发生、发展,仿佛在经历“过山车”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感慨的同时又能我们陷入深思,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案例小结

此例患者起初表现为不寻常的胃肠道症状,导致诊断延迟。后来,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被诊断为GPA。在其维持治疗期间,患者出现血尿和蛋白尿,证实为V型狼疮性肾炎,而非血管炎复发。目前,患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情况良好。

断案心得

患者最初表现为PR3阳性AAV,累及胃肠道和肺部,之后发现狼疮性肾炎。对于AAV患者出现血尿和蛋白尿,应考虑肾活检,而不是假设可能的AAV发作。虽然这样的“组合”很少见,但这种疾病应该引起重视。这个病例提示我们,对于初诊血管炎的患者,在发生病情变化、难以用原发疾病解释时,应反复思考最初诊断,必要时完善进一步检查加以鉴别。

参考文献:

[1]ItikyalaS,PattanaikD,RazaS.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and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ssociatedVasculitis(AAV)OverlapSyndrome: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CaseReportsinRheumatology,,:1-5.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本文作者:金迪王玉伟

原标题:《3年内,先后诊断出2种风湿病,却是1种少见的组合~

风榜定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