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风湿科,年轻医师应该迈过的一道门槛
TUhjnbcbe - 2021/3/5 15:39:00
编者按

曾几何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越来越走向专科亚专业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医学院校经过本科五年、专科硕士三年、专科博士三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毕业后再来到临床当医生。而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科研课题。

殊不知,临床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人体生命遗传密码的个体差异性,各器官、各系统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同种疾病的异质性、对疾病治疗疗效反应的不一致性......等等,都要求医生沉下心,亲临病人床前仔细观察,全方位把握平衡,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临床医生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期的成长过程,对各器官、各系统疾病有全面的学习,并通过临床实践来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而绝非像在实验室做实验一样,可以通过一蹴而就或反复重复获得所需的结果(数据)。因为,患者是个生命体,一旦毁损即不可重来!

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充足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遗憾的是,年轻医生们在临床轮转期间,鲜有主动要求来风湿科学习的,殊不知风湿科正是能锻炼他们诊断思维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这样说?在给出答案之前,请先看看这4个病例....

例一:

42岁女性,因反复腮腺肿痛4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于4年前反复出现右侧腮腺肿痛不适,医院均诊断腮腺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偶有减轻,但反复发作,近1月加重,治疗疗效不佳转入我科。

入院查体右侧腮腺肿大、压痛,局部皮温正常,口腔见猖獗性龋齿。自身抗体谱ANA:1:阳性,抗SSA+++,SSB+++。唾液腺扫描:摄取及分泌功能重度减低。

至此,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明确,口服糖醋酸泼尼松等治疗,病情好转,门诊随访未再复发。

总结:这是一例以免疫性腮腺损伤和牙齿破坏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

例二:

47岁女性,反复腹痛、呕吐2月,加重4天,诊断不全性肠梗阻先后三次入住某外科,经胃肠减压等处理好转出院,但反复发作。

4天前复发再入外科治疗无好转,经风湿免疫科会诊进一步完善自身抗体谱、补体、腹部增强CT等检查,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肠系膜血管炎转入风湿免疫科。

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治疗好转出院,随访2年未见复发。

总结:这是一例貌似肠梗阻、急腹症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例三:

56岁男性,四肢乏力,不能行走1月,入住神经内科,头颅CT、MRI未见异常,经风湿免疫科会诊进一步完善自身抗体谱+ANCA、补体、肌酶、肝肾功能、尿液等检查,诊断ANCA相关性血管炎,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肌力有所好转出院。以后定期随访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总结:这是一例以肌无力、肌肉损伤为首发表现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

例四:

45岁男性,反复发热、消瘦、咯血3月,医院感染科诊断肺结核,予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痨治疗无好转转入我院,经风湿免疫科会诊进一步完善自身抗体谱+ANCA、补体、胸部CT等检查,诊断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转风湿免疫科治疗。停用抗痨药,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症状好转出院,继续定期复查、维持治疗病情稳定未再咯血。

总结:这是一例相似肺结核症状起病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由此可见,风湿免疫科是临床上公认的“疑难杂症科”,风湿免疫性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传等多学科,可累及毛发、皮肤、骨、关节以及五脏六腑等,全身各器官、系统无一幸免。涉及多个病种,很多病名不要说病人,就连很多非风湿免疫病专科医生都知之、认知甚少。临床上可表现为同病异症、同症异病、同病异质交织等,极其挑战医生的智慧和诊断思维。

在各地、医院,因缺乏对风湿免疫病的了解而导致的误诊、误治病例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认为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是否足够强大直接反映了该医学院医院整体诊疗水平的高低。

实习医生、规培医生是医生进入临床的第一个阶段,通过风湿免疫科的轮转、实践、训练,对提高年轻医生的全方位临床思维,加强对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疾病间的内在联系和全局把握必定大有裨益。此外,大多数的民众也迫切需要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多面手医生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所以,加强风湿免疫科的建设,让风湿免疫科成为实习医生、规培医生的“必转之科”,对未来全科医学的发展、各专科医生整体临床思维素养的培养和整体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湿科,年轻医师应该迈过的一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