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多学科协作诊疗,如何实现优势互补17多
TUhjnbcbe - 2021/7/13 0:37:00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加强多学科协作,提升SpA全程管理水平6月23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牵头组织的“风湿免疫线上多学科诊疗项目”精彩继续。“SpAMDT全病程管理”通过线上专题讨论、病例分享等形式进行多学科、多中心互动,旨在提升风湿免疫学术深度以及讨论广度,加强各科室对脊柱关节炎(SpA)的诊疗水平。SpA是一类以累及脊柱及外周关节、韧带和肌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风湿病的总称,主要影响躯干骨,常侵及骶髂关节、髋关节、脊柱关节及其邻近韧带组织。如未经及时、规范的治疗,SpA患者最终结局为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会议由医院杨敏教授、陈曌教授和赵进*教授主持,医院连帆教授、医院许乙凯教授作专题报告,医院*琴教授进行病例分享。上海交通大医院吕良敬教授、医院吴歆教授、医院周毅教授、南方医医院肖长虹教授和医院于清宏教授共同围绕此期专题及病例展开了热烈讨论。从三个方面,重新认识AS/r-axSpA1AS国际指南发展历程连帆教授首先回顾了SpA的诊断发展史,强调了影像学技术和医学科技发展在SpA认知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首次认可AS的名称[1]。自此,随着对AS疾病认知的提升,其诊断和分类不断完善。年纽约标准[2]和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引入X线影像学技术量化AS的诊断,使我们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诊断该疾病。随后,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Amor标准[3]和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4]提出的SpA分类标准开启了AS早期诊断新时代。年的国际脊柱关节炎专家评估协会(ASAS)标准[5]将SpA分为“外周型”和“中轴型”两类,并引入MRI和HLA-B27,正式落实SpA的早期诊断。先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将中轴型SpA(axSpA)进一步分为放射学阴性(nr-axSpA)及放射学axSpA(r-axSpA,即AS)[6],而前者可能是后者的早期表现(图1)。如果可以将AS诊断和控制提早至放射学阴性期,将是AS患者的一大福音。图1.axSpA的疾病发展进程

影像学技术在AS诊断进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许乙凯教授通过专题讲座“脊柱关节炎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从影像科医生的角度出发,强调X线、CT和MRI诊断AS的要点,指出MRI在观察附着点炎中的重要意义,并分享了ACR年会中关于影像学的前沿进展。与会大咖均表示从多学科讨论中受益匪浅。

2AS发病机制研究历程虽说影像学的发展在AS早期诊断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若没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A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会有如今日新月异的进步。附着点炎是AS的特征性表现,也是整个SpA疾病谱中的关键病理因素。机械应力和HLA-B27等引发的炎症反应是引起附着点炎症病变的关键因素[7]。在附着点炎的发生机制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7A(IL-17A)发挥了关键作用[8]。机械应力等触发附着点炎后,IL-17A可进一步加重附着点炎,其产生是增强附着点炎症反应的关键一步,它作为附着点炎的放大因子,可诱导驻留间充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介质,从而触发中性粒细胞迁移和激活,由此导致的反复炎症可引起不可逆的结构损伤[9]。此外,IL-17A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后者释放特定的信号分子导致成骨细胞异常活化、新骨形成,参与调控AS新骨形成[10]。因此,IL-17A是整个病理进程的关键细胞因子(图2)。图2.IL-17A在附着点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3AS临床药物研发之旅在AS早期治疗时代,由于缺乏对疾病的完整认知,AS疗法均为尝试性治疗,如疫苗、砷、金疗法、X射线[11]。进入传统治疗时代后,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为主的治疗药物虽能较好地缓解症状,但在延缓疾病进展、耐受性、症状控制程度等方面仍有不足,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12]。近些年,随着疾病认知的完善和学术的进步与发展,解决传统NSAIDs治疗未被满足的诉求,AS/r-axSpA治疗进入初代生物制剂治疗时代(TNF-α抑制剂)。但是研究发现,TNF-α抑制剂虽可缓解AS症状体征、改善生活质量,但未能延缓AS的影像学进展[13]。在更优治疗靶点的探索中,司库奇尤单抗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启AS全新靶向治疗时代。司库奇尤单抗可特异性阻断IL-17A,多层面调控AS的病理进程,实现高质量控炎效果[14]。司库奇尤单抗可在炎症急性期快速改善AS/r-axSpA患者症状,如1周内快速缓解背痛,4周内减轻晨僵、疲劳[15],16周内快速降低整体疾病活动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脊柱活动能力[16-19],疗效可持续4年(图3)。图3.司库奇尤单抗在炎症急性期的疗效(左右滑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学科协作诊疗,如何实现优势互补17多